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唐 明器 1954年山西省长治市王琛墓出土 高10.5厘米 女俑俯身抱膝哭泣,似在哀悼墓主。其身上原施白粉,多已剥落。人物造型简练,着重表现心态,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重神韵、重意境的美学特征。
唐 明器 俑高36.8厘米、马高40厘米 这组陶俑造型活泼生动,动感很强。驯马者右手用力地拉紧缰绳,筋腱鼓起,左膝微弯,牙齿紧咬下唇,腮部肌肉紧绷,表情丰富。而马身体后坐,高抬左前蹄,扭头反抗,作不肯前行的桀骜不驯状,仿佛还能听到它嘶叫的声音。唐俑多系模制,再作细部修饰,然后入窑烧造。模制方法多数为分块合模。这组驯马俑的人与马,都是分别制出后再粘合而成的。 “马者,甲兵之本...
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63.2厘米、67.5厘米 这2件镇墓兽均作蹲坐状。一为人面,一为兽面,头上有角,形象凶猛,色彩斑斓,制作精致,为盛唐镇墓兽的典型形象。这种镇墓兽一般放置于墓门口,用来镇魔避邪,守卫亡灵,故刻意表现其狰狞凶猛,以具威摄效果。镇墓兽最早见于公元3世纪墓葬,初为一件,后则成对。唐代镇墓兽面目更加狰狞,人面兽面的差异减弱。至唐后期...
唐 明器 1971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出土 高66.5厘米 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,而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。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,尽管千姿百态,却都具有头小、臀圆、体态匀称、膘肥体壮的特点,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。这件马俑除面、鬃、尾、蹄涂白釉外,全身披黑釉,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,而且造型雄健,釉色匀称,姿态自然,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。
唐 明器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52厘米、53.5厘米 这对天王俑皆作武士打扮,身材魁梧,头戴盔冠,身穿铠甲,四肢矫健,怒目圆睁,足下踩踏做垂死挣扎状的夜叉。工匠大胆采用对比夸张手法,凸显天王驱邪镇恶的威慑力量。 天王俑源于佛教的护法神,多置于寺院门前或佛像前。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,逐步汉化,护法神的外表也逐渐被改造成经过艺术夸张的武士形象,不仅见于...
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杨勖思墓出土 高51厘米 俑体态丰腴,头梳双股高髻,身着圆领袍服,腰束带,足穿靴,双手抱于胸前。除未戴幞头外,余皆男装,并展现出一种自信、从容的仪态。 女着男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,是较为罕见的现象。《礼记·内则》记:“男女不通衣服。”尽管事实上不可能如此绝对,但是女子着男装,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。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,但...
春秋 兵器 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 长60.6厘米、宽5厘米 此剑剑身满布菱形暗纹,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。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,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,铜剑至今光亮如新,剑锋寒气逼人。此剑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同出,两剑又极为相似,只是没有铭文,大概也是越国铸造的。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天下闻名,当时的铸剑师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。
唐 照面用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直径4.8厘米 此镜是“掌中镜”,携带方便,可以随时取出整容化妆,供妇女外出之用。此镜虽小,却显示出了唐代特种工艺镜的高度水平。鎏金呈现的金黄色光彩与纹饰中镶嵌的绿色、白色料珠相互辉映。
唐 明器 1957年陕西西安土门村出土 高45.2厘米 女俑面带微笑,头微侧,鬓发抱面,发髻垂于额前,为乌蛮髻;身穿绿色交领小袖上衣,内有半臂,蓝色长裙,裙腰束于胸上部,披帛自右肩垂于后背,足穿翘尖鞋。 唐代女俑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,7世纪中叶以前,即唐高祖到唐高宗前期,女俑的身材修长,人体比例比较适当。面部清秀,身着简单上衣和长裙,裙上常饰以条纹,狭窄的胡服也较多见。...
唐 束发用具 钗出土于陕西户县(鄠县);簪出土于河南陕县 凤形钗长33厘米,扇形钗长29.6厘米,扇形簪长29厘米 此6件,两股的为钗,有凤形钗和尖头扇形钗各1对,凤形钗图案相同,方向相反;单股的为簪,有平头扇形簪1对。 簪、钗都是约发用具。簪用以固发,源于先秦时期的笄。簪的质地有竹、角、金、银、牙、玉等多种。玉簪又有“搔头”之称,唐李贤墓《观鸟捕蝉图》中,就画有女子...
唐 明器 高31.4厘米、31.6厘米 双髻女俑身着圆领袒胸窄袖衫,没有开襟,为袒胸贯头式。高髻女俑身着窄袖短襦和曳地长裙,腰系长带,肩披巾帛。唐前期女子服装仍沿袭隋朝装束,衣衫短窄,下至腰部或脐部;裙形瘦长,其腰高及胸部,下可曳地,反映这一时期女子尚清秀的社会审美意识。窄袖流行是受西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习俗。至盛唐时期,衫袖逐渐加宽,女子着装风格开始发生变化。唐代女子的发髻形式丰...
唐 文具 1958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唐墓出土 高4.5厘米、口径3.5厘米 该器呈瓜棱形,内外施釉,内盛水用以注水于砚。唐代白瓷水盂很多,初唐多作敛口平底形,盛唐时出现直口四足形,晚唐则有带盖水孟。因唐朝文化发达,社会上大量能书写的人需使用水盂,故当时白瓷水盂数量多,流行时间长。
唐 文具 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7.2厘米、径14.8厘米 此砚圆形,砚面突出、无釉,以利研磨,周围是一圈存储墨汁的凹槽。砚底部由21个兽蹄形组成镂空圈足,因这种形制好似古代四面环水的辟雍,故名“辟雍砚”。 砚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,刘熙《释名·释书契》说:“砚,研也;研墨使和濡也。”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砚,石滑也。”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双...
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杨思勖墓出土 高52.5厘米 唐朝受外来文化影响,男子服装一改褒衣博带、高冠革履的传统样式,而把头戴幞头、身着圆领袍服、脚穿高制靴作为最流行的着装,称之为“常服”。除了重大典礼活动外,上自皇帝贵族,下至百姓奴姆,都着此装束。此俑即着常服。其基本形制是圆领、窄袖,襟已没有边缘,长及于足部或膝下,穿着者的高低贵贱主要靠袍服颜色来区分,或以纹饰、佩...
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45.3厘米 此俑头戴幞头,微向左侧偏转,神情泰然,异常生动。身穿浅黄色翻领窄袖袍,中腰束带,为唐代风行的胡服。俑上身微前倾,双手高低错落,恰到好处,体态逼真。 在唐代,幞头是男子常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,从皇帝到平民百姓,日常生活中都要裹幞头,即便全身赤裸、进行相扑表演的力士,也忘不了裹幞头。 幞头是唐代男子的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